首页 > 下载中心 > 职教直通车_央广网?磨人小妖精

职教直通车_央广网?磨人小妖精

  在河北省曲周县的一条乡间小道上,赞比亚留学生马奇开着农用三轮车,载着一群同样来自非洲的学生拐进了一个小院。结束在中国农大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今年2月,马奇来到曲周,和中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农业生产实践。中国农大已连续7年开展该项目,累计从非洲13个国家招收了90多名留学生,到现在将近40名学生已完成学业,将科技小院模式和绿色增粮技术在非洲落地。中非科技小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里拉把中国科技小院的模式搬到了她的国家马拉维。

  近日,智能教育协同发展论坛暨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以“协同创新 共筑智能教育发展新生态”为主题,邀请智能教育领域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共同探讨中国智能教育协同发展之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祝智庭对教育融智创新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度解读,围绕增强创新思维、践行融智创新、坚持务真研究三个维度展开阐述。此次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常务委员,并召开首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首届专委会负责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看着他们学习越来越越好,性格越来越开朗,兴趣越来越丰富,这是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最幸福的事情。”罗坊中心小学校长罗兴辉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再小的进步在他看来都是巨大的成长力量。记者采访发现,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偏远乡镇,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大多由老人照护。每天傍晚,“护苗学堂”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这里成为课后孩子们快乐的小天地。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小学在校生规模呈“不规则”变迁曲线,在校生高峰段出现了延后现象。中学在校生规模将呈倒U形的发展曲线年上半年达“顶峰”。面对未来15年学龄人口变迁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需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并超前谋划教师资源配置,为各学段学校办学和发展预留空间与时间。

  迄今为止,杨周参与的投资额度超过200亿元而且成绩斐然,所投交控科技(688015)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自2021年起,道口投连续3年入围世界创新奖(WIA)榜单,先后获评2021中国科技领域投资机TOP10、2022中国硬科技投资机构TOP10、2023中国早期硬科技投资机构TOP10;杨周获评WIM2024年度新锐投资人。作为中国双创导师,杨周谈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三重优势:一是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消息,德阳市首批共5所中等职业学校试点举办综合高中,2025年计划招生700名。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综合高中志愿填报等问题进行了解读。“综合高中录取和普通高中录取要求一样,根据志愿按投档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录取学生均注册为普通高中学籍。”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本次试点工作中,德阳市综合高中、德阳市旌阳区综合高中、绵竹市综合高中、什邡市综合高中、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分别由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德阳市黄许职业高级中学、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试点举办。

  5月13日,“科学家·创业者·陪跑人”交流对话会在重庆高新区举行。对话会上,重庆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布人才创新创业“金牌陪跑人”支持政策,计划3年内精准支持100名左右“金牌技术经理人、金牌职业经理人、金牌投资经理人、金牌孵化器管理人”。“金牌陪跑人”涵盖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四支队伍,被视为赋能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力量。

  近日,福建省晋江市小初高接贯式职业生涯教育启动仪式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晋江市推出了四大创新举措,全面落实职业生涯教育。目前晋江市委托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已编制出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版)。通过未来3年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定期培训、教研和竞赛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晋江培育一支专业素养教师团队。泉州五中桥南校区作为先行校之一,该校开发的“学科—职业”图谱让人眼前一亮——数学课融入精算师职业场景,物理课对接安踏鞋材研发需求,让知识学习与职业认知同步推进。

  《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通过加强资源互融互通共享,构建“三链耦合”协同机制: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打通“科研链—学科链—师资链”,形成价值倍增效应。作为国内首家开展“法工融合”系统化育人实践的高校,学校将聚焦发展需要,遵循实践导向,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持续推动“法工融合”发展成果的落地应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重中之重。当前,高校仍存在校内外资源统筹不足、就业市场开发不够、公共就业资源投入有限、创新创业服务有待升级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须引导等问题。发挥制度优势推进高校就业对口援助计划,组织就业资源丰富高校面向基础薄弱校、偏远地区校,结对共享岗位资源。继续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扩岗,用好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研究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范围,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就业。